top of page
搜尋

一个人的剧组——專訪冰河





最近中文网络上爆火了一部AI短片:从人物生成到动画再到音乐到旁白,全部都是AI制作的。这也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AI影片。而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冰河,还有一个Title:职业作家。


前几日在哈佛遇见冰河,听他滔滔不绝对线上线下的观众听众们讲解他的AI感受,觉得深受启发,而他的作品《地铁故事-纽约篇》也是本次电影节的参赛片,我们更有机会在电影期间听到他的“触电”经历。


从传统作家,到AI电影的拓荒者,冰河导演坦言,作家更应该在这个时代学习AI,达到华丽转身。


1, 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要做AI电影的?


冰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个是我自己就蛮喜欢影像艺术,这是多年的小说和剧本创作养成的兴趣。而在现在这个时代,文字创作日渐让位于影像表达。这有些无奈,但是事实。不管是小说的出版、发行还是影视化,中国的创作者正处于一个不好的时代(非常不好),不管是市场还是政策,还是整个民族读书的动力与习惯,都是近近十年来最差的时候,文字工作者的确要考虑如何自我突围,我就是个例子。


另一个原因,是我看到了不少AI工具那强大的能力,用它们将自己的故事变成画面,这对于非影像专业的人来说是相当震撼、激动和有趣的。而这场AI革命刚刚开始,我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一个创作者的意义,那就先摸一摸,看一看,尝试一下,我认为没有任何坏处,虽然花费些时间,但它对小说创作本身来说也是有益的。


还有就是,基于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了解,我知道这场AI革命依然在初级阶段,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其最终效果将越来越接近现在的电影工业产品。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在面对市场的时候都是极端被动的、任人宰割的、变现艰难的、各种失控的。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将自己的电影剧本用AI工具变成高可看度的影视产品,这无疑对作家非常有利,其意义远远超过当年电脑输入法和网络小说平台。这种事当然不是下个月就发生的,而是会有个漫长的过程,但我在摸索AI的这一年中,亲身经历了AI工具的迭代和变化,它的进程带给我屡次的惊喜,我不相信这个过程会停顿下来,因为全世界的钱都在砸向这个领域,大模型的各种训练进程也在突飞猛进。


2, 在创作过程中什么是你最难忘的?


冰河:最难忘的当然是你能够用有限的工具将自己想创造的人物和画面完成的那一刻。

在《地铁故事-纽约篇》和《狼群》电影的创作中,那些画面的呈现度达到了非常高的审美评判,很多画面放在电影工业中也是可遇不可求、成本无底洞的,而你只需要输入指令,AI便可以完成这些绚烂的画面和镜头。请注意,那不是少年的涂鸦,更像一流摄影师的运镜和记录。


还有一个难忘的就是,《地铁故事-纽约篇》在上线之前,我一直担心它是否能打动观众,这种呆滞的、定格漫画一样的非主流影像作品,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吗?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因为我用这些“有限画面”完成了“基本叙事”,观众被故事打动之外,那些画面和音乐、胖拍依然是加分的,这种产品显然比文字和漫画向前大大走了一步。


3, AI电影制作的挑战是什么?


冰河:挑战是很多的,在生成画面的过程中不是随心所欲的——AI对镜头的理解和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包括运动逻辑、表情逻辑的理解都非常有限,有时候为了要一个满意的画面,我可能会花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去尝试,在不断变换的指令和交互方法中去摸索,画面的质量和连续性、尤其是镜头运转、光源方式的不可控性也令人头疼。


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这种AI影视产品显然是被主流影视界排斥的、鄙视的、畏惧的。这可以理解,毕竟这可能意味着那个行业大量的失业。但我想对这个行业的朋友们说,这股洪流也是不可阻挡的,技术性专业早晚会被审美性能力所替代。只要AI工具为有着真正审美能力的创作者提供办法。


传统的影视渠道、平台、电影节和流媒体平台也在观望,但观众不会观望,别管你是用摄影机还是键盘完成了一部片子,打动他们是唯一的硬道理。我们见过无数万亿投入的大片像一坨屎,也见过天才的漫画人寥寥几笔便横扫天下。所以,眼下的挑战,其实也是最大的革命可能,而无数个我这样的人正在努力。



4, 你认为未来到底是理工科出身的文学爱好者还是文科出身的高科技爱好者会在这个领域拔得头筹?换句话说,哪一类人离开AI影视创作最近?


冰河:我认为专业出身丝毫不影响对AI工具的应用,也不会产生客观的差别。


有人觉得理科生似乎会对这一切更熟悉,操作更容易上手,但并不是。因为这些AI工具的开放,其应用目的是基于普通人的,所以人和AI的交互方式选取了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指令和描述。而在生成想要的画面以及将它们排列成具备审美品质的作品中,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有创作能力的人都会明显比其他人好一些。


还有一种人其实离AI影视行业更近,那就是现在正在做工业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如果他们愿意潜心去琢磨一下AI工具,对他们的工作一定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进入影视行业不久的、电影学院毕业的朋友们、谁因为观念而排斥这个,谁就在几年之后准备失业。


5, 作为职业作家,你跨界(还跨了两个界)做AI电影,是不是太前卫也太寂寞了?


冰河:倒没有这种感觉,事实上爱好者们很快就走到一起了,国内的Ai制图和视频的高手大多会在不同的群里遇到,彼此分享技术、评判和作品,但这其中确实没什么作家,这个我是比较遗憾的。


从长远的看,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会尝试和应用这些AI产品,这是趋势,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必要。


从这个问题出发,我认为职业作家作为一个职业,其自身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除却那些立志于用文字进入文学圣殿的朋友,我认为绝大多数以创作故事为愿景的创作者,更需要用时代进步带来的红利为自己多长几只翅膀。


这种事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唐诗被宋词遮盖,元曲被清调和京剧掩埋,文言文被白话文革命逼退,文学和传统影视作品被短视频无限度地压缩阵地,就连麻将的胡法都卷得越来越快,快准狠的掼蛋一出便横扫国人圈。


形式比人强,创作者当然要自我锤炼,就像我这些年也在写短篇和长篇,发表了不少,虽然没什么收益,但我们知道这种文字审美核心竞争力自我锻造是必须的,否则你走不太远。


但另一方面,你也很难在这个时代完全排斥这种趋势而继续传统的那一套,因为这种坚持会让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这会让你还没写出百年孤独、甚至你还没写出天龙八部就饿死了。


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坚持传统的自我锻造,还要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毅力,让自己那些优秀的作品别因为被动和不被识别而锁在一个几十块的硬盘里。


6, 能给初学者推荐一些你用的不错的软件么?


冰河:从文到图,我推荐Midjourney和Runway,这是文字到图能力最强,画面质量和审美品质、可控性最好的两个,从文到视频、图到视频,推荐Runway,可灵(Kring)、Pixverse、Dreamina和luma,都很强大,又各有所长,文生音频几乎什么都行,推荐11-lab,微软Azure、runway,音乐创作推荐Suno,Udio,够用了。


7, 刘擎老师说AI电影以后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完全区别于传统影视。你怎么看?


这很有可能,宛如网络文学脱离出版社和书店而存在一样,AI工具很可能深度改变原来影视工业和内容制造的方式,甚至出现独立的AI影视聚合平台,至少也是一个巨大的补充。


就算将来AI影视产品还不能够在质量上和工业产品等量齐观,但AI影视产品如果能够完成叙事和镜头调度,随着AI工具的迭代能力越来越强,也依然是靠内容本身打动观众,那么这种产品就会对工业产品构成极大的竞争力,毕竟后者的制作成本是AI影视产品的千万倍。


从《地铁故事-纽约篇》这个有限工具能力下完成的AI影视作品看,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插图全部为冰河制作的AI图片

Comments


bottom of page